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行走的课堂”之二——思政部“纲要”实践教学课走进刘青霞纪念馆

2019-05-30

走出课堂,贴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所遵循的基本教育思想。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5月29日下午14点,我院思政部沈明宇、范文学、王超伟三位教师和2018级部分学生代表一行四十余人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市刘青霞故居纪念馆,开启了“行走的课堂”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前往纪念馆的路上,王超伟老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清末民初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的生平事迹,以及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使同学们沉浸在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中,不知不觉,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在场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刘青霞志士当年居住过的庭院、书房和账房等处。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使大家近距离地了解了她的传奇人生,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她对民主革命的不懈追求。

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在辛亥革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浙江绍兴的秋瑾,另一位就是我们开封的革命志士--刘青霞。“南秋瑾,北青霞”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刘青霞本是一位封建官宦子弟,但在浩浩荡荡的革命潮流影响下,其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背叛”了自己原来的阶级,甚至为了革命不惜将全部家产捐出,毁家纾难,献身为国,为天下奇女子,孙中山先生赞之曰:“巾帼英雄,天下为公”。

自办学以来,我校一直秉承“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美的知识在脚下”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们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让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学习。此次思政部师生参观刘青霞纪念馆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实际体现。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在国家积贫积弱的百年之前,如刘青霞一样的革命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几位思政部教师也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受到了教育,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参观结束之后,因纪念馆是我院的爱国主义实习基地,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与打扫了场馆卫生并帮助整理了纪念品和书籍等。(思政部  图文/王超伟)